
大腸瘜肉是指大腸黏膜上異常增生的組織,通常呈現為突出的小腫塊。這些瘜肉可能是良性的,但也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,尤其是腺瘤性瘜肉,被認為是大腸癌的前期病變。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,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而大腸瘜肉的早期發現與治療對於預防大腸癌至關重要。
大腸瘜肉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,包括基因突變、慢性炎症反應以及環境因素。長期的高脂肪、低纖維飲食、吸菸、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,都可能增加瘜肉形成的風險。此外,年齡增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,50歲以上的人群中,大腸瘜肉的發生率顯著上升。
大腸瘜肉主要分為以下幾種:
大多數大腸瘜肉在早期階段並無明顯症狀,但隨著瘜肉增大或數量增加,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
了解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,有助於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或進行篩檢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高風險因素:
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,50歲以上的人群是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。此外,若家族中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病史,其風險也會顯著增加。飲食習慣方面,長期攝取高脂肪、低纖維食物,尤其是過量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品,會增加瘜肉形成的機率。
若您符合以下任一條件,建議儘早諮詢醫生並安排篩檢:
早期診斷大腸瘜肉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診斷方法:
大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瘜肉最準確的方法。檢查時,醫生會將一根柔軟的內視鏡從肛門插入,觀察整個大腸的狀況。若發現瘜肉,通常會直接進行切除並送病理檢查。檢查前需進行腸道清潔,並在檢查後注意是否有腹痛或出血等異常情況。
除了大腸鏡檢查,還有以下幾種方式可用於篩檢大腸瘜肉:
大腸瘜肉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瘜肉的類型、大小和位置。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法:
大多數大腸瘜肉可透過內視鏡切除,常見的方式包括:
術後需注意飲食,避免刺激性食物,並觀察是否有出血或腹痛等併發症。
若瘜肉過大或疑似惡性,可能需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。手術後需定期追蹤,以防復發。
預防勝於治療,以下幾種方法可有效降低大腸瘜肉的發生風險:
飲食中增加蔬菜、水果和全穀類的攝取,減少紅肉和加工食品的食用,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。
香港衛生署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,高風險族群則需更頻繁。
保持適量運動、戒菸限酒,並維持健康體重,可顯著降低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的風險。